鼓励创新与规范管理赢得舆论高度评价


发布日期:2025-07-21 09:19 信息来源:中国医药报

6月24日,国家药监局发布《关于〈已使用化妆品原料目录〉管理有关事项的公告》,首次将安全监测期满的化妆品新原料纳入《已使用化妆品原料目录》(以下简称《目录》)管理,明确建立《目录》动态调整管理新机制。《目录》分为Ⅰ和Ⅱ两个清单。对国家药监局2021年发布的《目录》进行局部修改完善,作为《目录》Ⅰ管理。化妆品新原料安全监测期满纳入《目录》的,作为《目录》Ⅱ管理。公告显示,“N-乙酰神经氨酸”“β-丙氨酰羟脯氨酰二氨基丁酸苄胺”两个化妆品新原料安全监测期已满3年,经评估符合相关法规要求,纳入《目录》Ⅱ。

舆评

一是聚焦首批化妆品新原料成功“转正”,认为该事件是我国化妆品行业创新的里程碑之一。《中国医药报》刊发《已使用原料目录动态调整 化妆品新原料首次“转正”》的专家署名文章称,《化妆品监督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施行之后备案的部分化妆品新原料3年安全监测期满,这些原料是否符合法规规定并纳入《目录》管理,引发行业的广泛关注。明确将3年安全监测期满的两个化妆品新原料纳入《目录》管理,正式打通了化妆品新原料“转正”的通道,使全行业能够便捷地选择使用上述原料,意味着上述原料正式转化为全行业共享的创新发展成果。《条例》施行以来,国家药监局网站公布的新原料注册备案信息已有260多个,并且还在持续快速增加中。未来,新原料监测期满不断被纳入《目录》Ⅱ将是一项持续性、长期性的工作。

微信公众号“美妆产品官”发表《重磅!化妆品原料管理迎巨大变化》一文称,多位资深行业人士用“振奋、激动”来形容感受。此次更新调整,为原料创新与安全合规搭建了更清晰的路径。两款新原料被纳入《目录》Ⅱ管理,对于原料本身而言,意味着应用范围的扩大。广州麻尚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陈来成表示,这是专注化妆品科研创新的一个阶段性胜利。过去,大家一直在讨论度过安全监测期的新原料到底怎么纳入、纳入哪些?如今,大家对新原料备案更有信心与把握。

微信公众号“青眼号外”发表《刚刚!化妆品可用原料增至8974种了》一文称,新规的落地,是化妆品行业新原料监管层面的又一进步。动态化、透明化、标准化的机制,对规范行业秩序、激发创新活力及保障公众权益等都能起到不同程度的推动作用。随着政策组合拳的持续发力,不仅进一步完善了监管体系,更勾勒出化妆品原料创新的新标准,当监管的尺度与创新的活跃度形成良性共振,化妆品行业新原料研发也将进一步向新阶段迈进。

二是关注《目录》动态调整机制的落地,认为该机制有利于推动化妆品行业创新和高质量发展。《中国医药报》刊发《监管创新为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源头活水》一文称,针对国家药监局建立《目录》动态调整机制,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研究员石钺表示,这有利于国家药监局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规范《目录》中的原料中文名称或者INCI名称/英文名称和相关信息。同时,此前不作为新原料管理的原料,如属于《目录》的类别原料,在厘清该原料的基本信息之后,就可以依照相关规定纳入《目录》。原料数量不断增加,不仅丰富了化妆品企业的原料选择,也将满足行业创新和高质量发展的需求。

微信公众号“春晖基业”发表《国家药监局公告〈已使用化妆品原料目录〉动态更新:供给侧改革加速》一文称,动态调整机制使原料管理能够快速响应科学研究进展(如毒理学新发现)、行业需求(如新兴成分应用)和监管实践(如不良反应监测),避免了传统“公告式”更新的滞后性,将使得原料目录更为丰富、科学。

微信公众号“i美妆头条”发表《8974种!已使用化妆品原料目录“增员”!》一文称,佰利欣国际贸易(广州)有限公司研发总监施昌松认为,这是与时俱进的务实做法。建立并完善中国化妆品的原料数据库,能有效减少社会资源重复投入造成的浪费,为完整版安全评估制度的落地提供一定数据支持,动态管理机制也有利于化妆品产品质量安全的综合管控,这些对未来持续引领中国化妆品的创新及新原料的可持续发展大有裨益。

微信公众号“Skin医学精准护肤”发表《化妆品原料管理重大革新!〈目录〉实施两个清单、动态调整机制》一文称,两个清单管理形成“新人新办法,老人老办法”的科学管理架构,既保障安全又促进创新。动态调整机制使原料管理能够跟上科研创新和市场发展步伐,为企业提供更及时的创新支持。目录双轨制和动态调整机制的实施,标志着我国化妆品原料管理进入精准化、科学化的新阶段。企业应充分利用政策红利,但同时也需建立更完善的原料安全评估体系。

三是分析新规给化妆品企业带来的挑战。微信公众号“聚美丽”发表《化妆品原料监管迎重大利好!》一文称,随着化妆品原料相关法规政策的一步步落地,原料管理正越来越趋于精细化、科学化。化妆品违禁词网创始人及行业法规专家李锦聪表示,从长远来看,化妆品原料管理新规一方面倒逼企业强化原料创新,加大基础研究投入,构建以技术为核心的“护城河”;另一方面推动行业从“卷价格”向“卷科技”跃迁。但是也仍有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原料企业的竞争壁垒。原料企业需评估新原料的创新性——是真正原创,还是盲目跟风?若缺乏核心专利与“护城河”构建,一旦备案通过,极易引发同行涌入,导致“劣币驱逐良币”的恶性竞争。二是技术标准公开的紧迫性。建议同步公开纳入《目录》Ⅱ新原料的完整技术要求及检测方法(如纯度、杂质限值、特征指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