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中观察丨潜力巨大,动力强劲,生物制造迎来发展黄金期


发布日期:2025-08-01 10:46 信息来源:中国工信新闻网

华东理工大学生物反应器工程全国重点实验室叶邦策团队构建基于肿瘤微环境响应的自调控智能工程菌系统,实现了对肿瘤组织的精准靶向定植;全国首个正式投产的天然产物生物制造示范线在上海化学工业区启动;吉林化纤年产3.5万吨生物质人造丝一期2万吨生产线全面达产……

今年以来,在产业各方的协同努力下,我国生物制造技术快速突破并加快向各领域渗透,政策支持体系日益完善,产业发展前景更加广阔,展现出其作为未来产业的巨大潜力和强劲动力。

生物制造加速向各领域渗透

今年上半年,伴随基因工程、合成生物学等核心技术的快速进步,生物制造越来越广泛地应用到医药、材料、农业等多个领域,带动传统生产方式的变革与发展。

在生物医药领域,中国科学院刘陈立团队以沙门氏菌为底盘细胞,利用实体肿瘤细胞相对正常细胞的缺氧环境,开发了新型的抗肿瘤菌株DB1,能精准识别肿瘤并激活免疫系统;中国科学院刘光慧团队用合成生物学手段对干细胞的长寿基因通路进行重编程,强化了抗氧化和祖细胞抗衰老等能力……

在生物基材料领域,上海蓝晶微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张浩千团队自主研发的生物混动技术体系,使聚羟基脂肪酸酯(PHA)单位产量与碳源转化率在百吨级量产规模达到文献报道最高水平;东华大学赵涛教授团队以正十八烷为芯材,通过界面聚合法,成功制备出生物基聚脲相变微胶囊,将其应用于纺织品,制得的调温织物具有良好的调温性能和水洗稳定性;扬州惠通生物新材料有限公司采用苏尔寿丙交酯提纯与聚合关键设备及技术,生产出纺织用高耐候纤维级聚乳酸切片,目前进入万吨级试生产阶段……

在生物农业领域,中国科学院陈晓亚院士团队利用基因编辑技术改造水稻,成功创制出主要合成辅酶Q10的水稻新品种,其籽粒中辅酶Q10含量达5μg/g,且不影响产量,丰富了辅酶Q10的食物来源;浙江大学研究人员基于合成生物学技术构建合成遗传线路在大豆及棉花中创新性地合成天然活性物质——褪黑素,使得大豆新种质能够保持正常产量的同时,提高蛋白质含量,并且褪黑素可有效保留于豆浆中……

清华大学合成与系统生物学中心主任陈国强表示:“在化工、医药、食品、材料等领域,生物制造都有广阔的应用空间,目前来看各领域的应用发展呈现齐头并进态势。”

生物制造产业政策支持体系日益完善

生物制造技术的快速进步和产业的蓬勃发展离不开国家战略和政策支持。“生物制造”已连续两年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培育生物制造、量子科技、具身智能、6G等未来产业。

今年以来,工业和信息化部等相关部门加快完善政策支持体系,以政策赋能生物制造产业发展壮大。6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发布《关于开展生物制造中试能力建设平台培育工作的通知》,提出“因地制宜、统筹推进,形成专业化中试能力建设平台体系,引领和支撑新时期生物制造产业化发展。”7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布《人工智能在生物制造领域典型应用案例名单(第一批)》,鼓励支持智能技术和生物制造深度融合,助力生物制造场景创新。

伴随国家各项战略部署和支持政策陆续出台,各地也因地制宜加快生物制造产业的规划和布局。1月,广东省发布《广东省加快建设生物制造产业创新高地行动方案》,提出到2027年初步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生物制造产业集群,打造3—5个国家级生物制造创新平台;2月,湖南省印发《关于支持常德市合成生物制造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支持常德市以合成生物制造为示范内容,创建省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7月,海南省出台《海南省推动生物制造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5—2027年)》,提出组建海洋生物制造创新中心,培育若干个标志性产品,谋划一批中试及重点产业链项目……

业内专家表示:“政策支持体系的日益完善将为生物制造产业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推动相关技术成果转化落地。”预计到2030年中国生物制造产业规模将突破2.5万亿元,复合增长率达16.8%。

如何更好拥抱

生物制造产业发展黄金期?

伴随各项政策措施加速落地、核心技术加快突破、应用场景不断拓展,我国生物制造产业发展迈入黄金期。

但也要清醒地认识到,作为前沿领域,目前生物制造产业发展还面临原料开发利用不足、部分关键核心技术有待进步、工程化转化存在瓶颈、商业化进程相对较慢等问题,仍需产业各方协同努力,充分发挥生物制造的优势和潜力,把握产业发展黄金期,开拓万亿级赛道新图景。

要加快攻克生物制造原料的可持续问题。目前,多家上市企业正在布局非粮原料的开发与应用。弈柯莱生物创始人罗煜表示,“传统发酵依赖玉米、葡萄糖等粮食原料,我们正攻关以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甲醇等一碳化合物为底物的生物合成技术。这一方向既破解‘与民争粮’矛盾,又能通过工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降低原料成本,提升产业竞争力。”

要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副院长、国家生物制造产业创新中心主任刘陈立表示,应强化原创性、引领性基础研究。瞄准合成生物学、脑科学等前沿领域,推动实施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和重点研发计划,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集中力量补齐底层技术、关键部件等发展短板,提高创新链整体效能。

要推动相关科研成果商业化应用。陈国强表示,高校和科研机构要与企业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要通过技术许可、联合研发、创业孵化等多种方式,加速科研成果的商业化进程,持续挖掘生物制造技术在新材料、生物医药、环境保护、农业发展等领域的应用潜力。

要促进人工智能与生物制造深度融合。招商局集团有限公司高级研究员侯跃龙表示,建议寻找人工智能与合成生物的结合点,利用生成式人工智能等突破性技术推动生物技术的创新,打破现有合成生物学的局限,寻求更多产品实现生物制造路线的产业化。

生物制造不仅蕴含着巨大的经济增长潜力,更关乎国家粮食和能源安全。在国家战略和相关政策措施的支持下,伴随核心技术的加速创新及商业化应用的持续加快,我国生物制造定能迸发出无限生机和活力,为推动相关产业转型升级、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注入强大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