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广电:首入全国前十!重磅报告发布,青岛“进位争先”!发展环境也是硬实力


发布日期:2023-03-08 16:45 信息来源:青岛广电

营商环境提升之路上,青岛再迎“高光时刻”。

2月21日,第二届全国中小企业发展环境论坛召开,现场发布了《2022年度中小企业发展环境评估报告》。青岛获评2022年度中小企业发展环境综合排名第10位,较2021年度提升1个位次,首次入围全国前十,在法治环境分项中排名第8,市场环境分项中排名第9。

工信部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中心发布的信息显示,本次2022年度评估继续选取4个直辖市、5个计划单列市和27个省会城市,共计36个典型城市作为评估对象。以上一年数据为基础,设市场环境、法治环境、融资环境、创新环境和政策环境5个一级指标,21个二级指标,38个三级指标,由第三方机构独立开展评估。

高手如林,青岛在激烈的竞争中进入前十殊为不易。更难能可贵的是,在2021年,青岛排名就已提升6个位次,在增幅排名中以15.2%的增幅位列第6。如今青岛再进一步,连续两年争先进位,在榜单上留下一道上扬的曲线。

能保持向上生长的活力,和青岛的一系列先行先试密不可分。《报告》对青岛优化中小企业发展环境的系列经验做法进行了点名表扬:

青岛精准服务专精特新企业,构建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生态,通过“链主”企业行、标杆企业行、高校院所行等对接活动,解决合作“中梗阻”问题,推动专精特新企业卡位入链;

建设“青岛政策通”平台,实现“一口发布、一口解读、一口兑现、一口服务、一口评价”,打造便捷高效的政策兑现“直通车”,强化惠企政策直通尽享。

锐意进取、持续创新,青岛的营商环境提升永远在路上。

一、竞争优势与进位关键

自我突破、不断前进是青岛优化发展环境的关键词,首次进入前十代表着发展成效获得了认可,而这并不代表青岛的上限就在此处。榜单的数据是青岛发展环境的直观体现,通过对分项与排名进行分析,就能够找到青岛的发展优势和上升空间。

从总体排名来看,青岛和前面的宁波、长沙分差较近,这意味着三地的营商环境水平旗鼓相当,青岛也拥有进一步实现超越的可能。

具体到分项,青岛的法治环境排名第八,在五个维度中排名最高。这是青岛的优势所在,也和城市发布政策集群、提供法律服务息息相关。

青岛接连出台《青岛市民营和中小企业发展促进办法》、《青岛市关于支持民营和中小企业改革发展的意见》、《青岛市政法机关服务保障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优化法治营商环境25条措施》等文件,搭建起完善的中小企业政策体系。

有法可依更要让法触手可及,青岛通过设立微网站为实体经济提供“一站式”法律服务、惠企法律团队进驻行政审批大厅、探索涉外法务中心建设等方式让中小企业能够接触到法律资源,让企业获得身处法治环境的实感。

五大维度中,青岛在投融资领域提升空间最大,这也代表着该领域是下一步城市聚力提升的关键。事实上,青岛拥有扎实的金融基础,也采取了一系列的行动构建更加畅通的投融资渠道。青岛的金融力量已然积厚成势,正待击发。

青岛启动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春雨行动”等系列服务活动,发挥“信易贷”“金企通”“融资通”“政务数据中台”等平台作用,推动政银企精准对接,截至2022年末,辖区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2241.18亿元,较年初增长26.97%。同时,全球创投风投大会、青岛·中国财富论坛等大型活动也为企业带来金融上的更多利好,让企业与多层次的资本市场充分对接。

发扬优势,补全短板,期待青岛不断优化发展环境,为中小企业提供一方沃土。

二、要“靠”中小企业,更要“助”中小企业

这份榜单之所以备受瞩目,在于“时”、也在于“势”。

在疫情防控取得重大决定性胜利后,今年经济引擎必将“火力全开”,这也将为经济增长贡献极强的动力。而中国经济几十年的发展经验表明,只要微观层面的市场主体能够充分释放出能量,就能推动经济持续向上发展。

截至2022年底,青岛实有各类市场主体205万余户;其中,民营市场主体201万余。换言之,以中小企业为主体的民营企业占全市实有企业总量达98.30%。青岛要实现5.5%以上的预期增速,就绝不能忽这个经济发展的主力军。

但同时也要承认,在近年来“堆叠”的不确定性冲击下,中小企业经济运行受到了较大冲击。成本难降、融资难求、订单难找等成为制约不少中小企业正常生产经营的难点堵点。而这恰恰意味着,青岛不仅要靠中小企业,更要助中小企业,要踏下心来实实在在为中小企业谋发展环境。

为稳住发展预期,青岛不断在政策环境上下功夫、花心思。早在20220年,青岛就开始持续组织“我为企业找订单”“我为企业办实事”“我与企业共成长”活动,提升中小企业活力和竞争力,其中典型经验做法经国务院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专题刊发。

仅以2022年为例,青岛先后制定出台助企纾困政策42条、稳增长89条、“稳中求进”高质量发展四批政策清单。

在市场环境的完善上,青岛聚焦中小企业发展痛点堵点,倾其所有全要素配套支持。金融活水精准滴灌之外,加快推动工业互联网赋能企业数字化转型。

目前,青岛已培育智能工厂52家、数字化车间和自动化生产线496个,完成1000家企业数字化改造。在开展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建设中,有2家企业入选全国中小企业“链式”数字化转型典型案例,3家服务平台入选全国首批支持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平台。

而针对订单不足的痛点,青岛更是创新式地以“链式”思维解题——围绕实体经济24条重点产业链,积极发挥47家链主企业作用,组织开展多场产业链链主企业与中小企业“卡位入链”活动,推动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发展。

加之完善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梯度培育体系,青岛正持续激发着中小企业发展活力。

三、营商环境,优无止境

营商环境就是生产力,而这份生产力自然也不限于中小企业。

在刚刚召开的全市实体经济振兴发展和招商引资动员大会上,青岛用“五个聚焦”明确了今年的务实打法,其中之一就是要聚焦聚力“优化环境”,着力营造市场化、法制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

从表面上看,地区间发展差距体现在经济数据的差距、企业数量和质量的差距,但本质上更多是营商环境的差距。作为高质量发展主要载体的市场主体,营商环境正是其生存发展所需的阳光和空气;与此同时,要放大招商引资的磁场效应,营商环境更是赋能加码的关键抓手。

奇瑞青岛超级工厂从开建到建成投产,用时仅17个月;宜品蓓康僖(青岛)从签约到正式投产,用时仅15个月;青岛京东方从开工到投产,用时仅13个月……

营商环境好不好,市场主体最有发言权,项目建设最直观。令人叹服的“青岛效率”和“青岛速度”背后,是最优的政策和最大的诚意。

目前,青岛已建立起成熟的营商环境工作体制机制——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任双组长,对重大营商环境事项实施“顶格倾听、顶格谋划、顶格部署、顶格协调”,并组建营商环境专家委员会、媒体观察员、营商环境体验官三支队伍,助力政府制定更具精准度和适用性的涉企政策。

服务企业就是服务发展。对于企业而言,便捷高效的政务服务一方面意味着制度性交易成本的降低,增强了经济回暖、加速发展的信心。

针对“政策不知道、看不懂、申报难、落实慢”等痛点,青岛搭建“青岛政策通”平台,集项目发布、在线申报、在线审批、结果公示、资金兑现、流程监管等于一体,已横向覆盖80 个市直部门单位、纵向延伸293个区(市)部门单位的平台运维队伍,汇集超2.3万条政策信息、2.8万注册用户;

为让企业体验“办事方便”的畅快,青岛全面推动“无证明城市”建设,实现电子营业执照与13个大类67个电子许可证实时共享、联展联用,获得了国务院办公厅推广;

建设青岛市智慧审批平台,打造10个领域、16个全流程数字化审批服务场景,创新试行首席审批服务官制度,审批效能提升50%以上。

这是比任何榜单都实在的“苦功夫”,也是支撑全局高质量发展最稳固牢靠的基石。

优环境、给政策、促落实,青岛以实招稳经济、稳就业、稳预期,全力以赴追求更有质量的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