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就“独门绝技”,“小巨人”撑起大市场


发布日期:2023-05-16 10:35 信息来源:光明日报

日前,记者在湖北、浙江等地采访时发现,受新冠肺炎疫情等因素影响,一些中小企业遭遇“找订单难”“融资难”“亏损”等问题。但与此同时,也有一些中小企业沉下心来,在专精特新技术上持续攻关,努力将一件事情做到极致,市场竞争力不断增强,各条生产线满负荷运转,订单接到“手软”。

专家认为,面对各种风险挑战,中小企业要聚焦主业、转型升级,走专精特新发展道路,加快向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发展,努力增强核心竞争力,不断提高发展质量和水平。    

1. 崭露头角,能与国际大公司“掰手腕” 

【案例】

安徽艾可蓝环保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09年,是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布的第一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之一,主要从事汽油、柴油和天然气发动机尾气后处理产品研发与产业化,并提供专业的排放检测等服务。经过10多年研发创新,其产品已经可以达到近零排放,能与国际上许多大公司“掰手腕”。

“我们对标世界先进技术,每一点差距都成为我们前进的动力。”安徽艾可蓝环保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屹说,公司坚持自主研发和创新,掌握了关键核心技术,产品广泛应用于汽车、船舶等行业,大大降低了发动机污染排放,技术与国际先进水平同步,在部分关键点上甚至反超。

像艾可蓝公司一样,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正在向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发展,成长为专精特新企业中的佼佼者——“小巨人”企业。

那么,“小巨人”企业到底是什么样的?浙江工商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教授易开刚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专注于细分市场,有非常突出的主业,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能力强,市场占有率高,在相关领域处于领先地位,且拥有较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中小企业研究所副所长龙飞告诉记者,“十三五”期间,我国中小企业专业化能力和水平不断提升,专精特新发展已经成为中小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重要路径。工业和信息化部不断加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工作力度,截至2019年,推动各地累计认定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2万多家。在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基础上,工业和信息化部开展了“小巨人”企业培育工作。

2019年5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布了第一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名单,北京臻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天津南大通用数据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中科新松有限公司等248家企业上榜。据统计,首批248家“小巨人”企业涉及制造业、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等5个行业门类中的通用设备、汽车、有色金属冶炼等51个行业,平均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达7.0%,其中91.12%设有国家级或省级研发机构。

2020年11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布了第二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公示名单,圣邦微电子(北京)股份有限公司、上海三友医疗器械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市国微电子有限公司等1744家企业上榜。同时,一些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也在不断巩固扩大技术和产品优势,逐渐成长为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

“当前,一些中小企业已经崭露头角,在专精特新发展方面做得不错,但整体来看,‘小巨人’的量还不大。”易开刚认为,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加快成为“小巨人”企业和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可以提升产业的竞争力,有利于推动制造业迈向中高端,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2. 面临挑战,存在“心有余而力不足”现象  

【案例】

浙江一家金刚石工具生产企业负责人介绍,在产品技术方面,他们以点破面,先做一些细分产品,把这些产品做到世界顶级水平,靠产品的个性化、差异化、高质量等来获得一些市场份额。从创业至今,他们团队一直在进行创新,努力把现有的几个产品品类保持在国际最前沿水平。

“今年受疫情影响,我们遇到了一些困难和问题,比如国外订单大幅缩减等。”该负责人说,未来,要抓住国内市场,推出一些适合国内用户使用的标准化产品。尽管标准化产品可以大批量生产,成本会降低一些,但依然要保持高品质。哪怕短期内可能会吃一些亏,也不能往低端走。

龙飞认为,从中小企业自身来看,走专精特新发展道路是应对要素成本上升、同质化竞争等挑战的必然选择。从产业生态来看,实现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不仅要发展一批大型龙头企业,还应培育大批长期专注于特定细分领域、细分产品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从而推动我国产业体系整体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

虽然很多中小企业已经意识到要朝专精特新的方向发展,并积极探索,但其在实践中确实面临着一些困难和挑战。正如龙飞所说,产学研合作不足、核心竞争力不够、专业人才缺乏,以及“融资难”“融资贵”等仍是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

易开刚也表示,很多中小企业在研发环节投入力度不够、能力不足,在战略上不够明晰,在路径上比较模糊,在团队建设方面也存在短板,管理存在问题或不够先进,存在“心有余而力不足”现象。

在中国中小企业协会专职副会长马彬看来,中小企业不仅面临资金紧张、需求不足等诸多困难,也在业务模式、管理运营、人才建设等方面有着转型压力。使用信息化手段实现企业管理现代化,以及提高核心竞争力,成为摆在中小企业面前的重要课题。

3. 做精做强,与大企业形成互补效应  

【政策】

工业和信息化部将分层打造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群体,分类促进做大、做精、做强,用3至5年时间培育10000家左右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并推动“小巨人”企业加快向单项冠军企业发展。对于处于优势产业和优势环节的“小巨人”企业,推动其紧盯产业前沿技术,不断巩固扩大技术和产品优势。

未来,中小企业应如何加快成长为“小巨人”?

易开刚认为,中小企业自身要努力,要顺应大趋势,聚焦主业,不断加大研发投入力度,持续进行技术创新。同时,加强合作,特别是为大企业提供配套,当好“配角”,与大企业形成互补效应。企业发展不可能一蹴而就,中小企业要增加积累,着眼长远,通过不断积累提升自己的竞争力。

马彬建议,中小企业要积极拥抱工业互联网、物联网,加快企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升级,提高现代管理水平。要重点关注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5G等技术创新和产业应用,为企业持续发展提供长远支撑。

此外,政府等部门也要引导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发展,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加强共性技术平台建设,推动中小企业做专、做大、做强。

龙飞表示,要围绕贯彻落实《中小企业促进法》,推动促进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的政策体系和工作机制不断完善。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推动产学研和产业链协同创新,打造有利于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的生态系统。同时,推动中小企业公共服务主体、服务方式和服务内容全面提质升级,带动中小企业专业化发展。做好中小企业发展环境评估,推动财税优惠政策细化落地,加强中小企业相关问题战略研究,推动政策不断完善,营造有利于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的环境。

实际上,为了让“小巨人”们走得更远、更稳,多地多部门都在“对症下药”,制定并出台一系列支持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的政策措施。

比如,工业和信息化部将研究完善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扶持政策。推动各地建立相应的协调推进机制,鼓励在资金、政策、环境等方面支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壮大。支持符合条件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对接资本市场,鼓励金融机构开发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专属金融产品。发挥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的政策引导作用,带动社会资本加大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股权投资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