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建武:媒体融合是传媒行业的数字化转型
媒体融合离不开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持,这是行业共识。这首先是因为媒体行业的使命和天职就是采集和传播社会各方面的信息,这使得信息的数字化(即初始意义上的“信息化”)首先在传媒行业展开,由此开启了媒体融合的进程;而以互联网(含物联网)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各种监测设备和传感器采集人们社会活动及自然界变化的各类数据,借助分析工具形成信息,并通过互联网将相关数据和信息传导到“数据中心(枢纽)”,使之能够帮助人们掌握客观事物的全局以及事物运动的全貌,从而避免认识的片面性。人们通常把这个发生在社会运行各领域的过程,称为“数字化转型”。作为现代信息技术应用的前沿领域,传媒行业应当自觉进入数字化转型过程,并在其中发挥引领和服务作用。
以互联网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为媒体数字化转型奠定了基础
现代信息技术的演进推动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全面变革,使人类社会呈现出一种信息化持续推进和深化的发展趋势。随着5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出现,进一步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受信息技术发展的影响,传媒领域也出现了一系列变革,呈现出三个主要特征。
第一,信息采集数据化。传统媒体时代,个体都是通过感官直接对外部世界的变化进行感知,新闻信息采集的主体是专业新闻工作者。技术传感器、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拓展了个体信息采集的能力和范围,实现了从信息采集向数据采集的跨越。
第二,信息生产与传播智能化。以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推动了信息生产与传播流程的全面智能化,催生出机器人写作、智能推荐引擎、智能机器审核等一系列应用,人类逐步从繁复机械的劳动中解放出来,更多地关注技术开发与规则制定。
第三,信息消费个性化。移动终端的普及为信息传播个性化奠定了基础,而基于大数据算法技术,信息精准分发成为现实,用户的个性化需求得以满足。
基于大数据与算法的人工智能技术,不仅推动了社会各领域生产和交换方式的升级,还深刻影响内容生产和分发方式的变革,催生了一系列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智能媒体。移动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推动了移动互联网的普及,使移动网络成为主要的信息传播渠道,提升了信息沟通效率;平台化是对媒体功能逐渐全面化的一种表述,移动化和智能化的发展,使得媒体逐渐成为连接海量个体与提供海量资源的主要场所,并由此引发各种社会连接方式的结构性变革。在这三个特征中,平台化是基础,因为结构和制度决定产业活动的规则和目标。
数字化转型要以打通数据流为核心实现资源的一体化运营
中央政治局委员、重庆市委书记袁家军在浙江省委书记任上曾撰文指出:“数字化改革以推进省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目标,以实现跨层级、跨地域、跨系统、跨部门、跨业务的高效协同为突破,以数字赋能为手段,通过高效整合数据流,科学改造决策流、执行流、业务流,推动各领域工作体系重构、业务流程再造、体制机制重塑。” 这段话充分阐述了打通数据流和数据技术(DT)在数字化转型中的核心作用。
就传媒行业而言,各项核心能力的提升都需要应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在“耳目(环境监测)功能”方面,基于一个打通社会方方面面数据资源的数据库,形成全域社会感知能力的媒体,运用智能分析工具,提升自身的发现力;在“喉舌(社会沟通)功能”方面,借助用户数据与内容数据的匹配,实现个性化的精准分发,提升传播效率。通过用户数据之间的匹配,社交平台可以精准推荐“好友、同趣”,帮助用户建立社交关系,实现社交分发;基于用户数据库,可以在商业上发展成为精准的营销平台,将商品推荐给用户。
传媒业的数字化转型是社会各领域数字化转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互联网+”形态下,智慧城市和城市大脑的建设和运行,是整个进程的核心和关键。这个进程以大数据为核心,以共享为基础,以开放为重点,强调建立以用户为中心的场景化、任务化运营体系。大数据时代,用户是各种数据的主要来源,是所有生活场景的制造者。只有运用大数据技术和理念,将与用户息息相关的各种垂直服务应用产生的数据汇聚起来,并通过算法有效处理,才能最广泛地满足用户需要,产生用户黏性。因此,智慧城市和城市大脑的建设和运营,就是要建立用数据说话、用数据决策、用数据管理、用数据创新的城市管理新方式。对于这一进程,主流媒体必须融入其中,充分发挥自身具备较高公信力和广泛联通社会的优势,成为城市数据总汇和城市大脑运营的主体。在这个过程中,媒体要全面提升基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发现力、传播力和竞争力。
数字化转型中的主要问题
1.运用新技术
首先,应该在明确数字化转型的本质是“数据化”的前提下,把能够打通多源异构数据并对其加以分析应用的数据技术(DT)置于开发应用的核心地位。其次,要充分运用能够强化平台能力的各项技术。更重要的是,所有这些技术应用都要围绕“以互联网为核心”来展开。这是因为作为主流媒体,通过互联网这一基础连接打通社会资源,广泛联系人民群众,才是其根本任务和目标。从这一理念出发,才能避免新技术应用中的“炫技”倾向,才能使新技术新应用对媒体融合发展具有核心意义。在这个过程中也要看到,传统信息技术系统仍然具有一定的价值,特别是对于有明确目标和要求的关键系统,如采编系统等,仍然可以通过更新或替换来适应新的系统。这就需要在新系统的开发中,建立双模信息技术模式,将传统信息技术与数据化信息技术的开发分开,以免相互影响。
2.创造新价值
数字化转型不仅能影响传媒行业现有的业务流程、产品和服务,也能促成新的产品和服务。掌握更丰富的社会数据资源,形成与数字化转型相关的技术能力,能使媒体机构有条件进入其他竞争领域,在社会生产和运行价值链中占据不同的地位。
3.建立新架构
新的平台型媒体的建设、新的产品和服务的开发,往往需要建立新的组织架构,并按照新的体制机制运转。这意味着要创建新的自主运营单位。在建立数字化转型创新部门时,应考虑两个方面。一是应该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否则注定要失败,设定的起点可以根据其目前数字化转型状态和组织文化的弱点来确定。二是新部门与主营业务之间可以有不同的规则,但要能够与机构中的其他部门协调,若两者之间的规则差别太大,就会导致双方协调上的矛盾。
4.导入新资源
数字化转型往往需要在较长时间内投入大量资源,主流媒体应思考如何把资源配置到承担数字化转型任务的新组织之中。在媒体融合实践中,如何让“主力军全面进入主战场”,如何把优势资源向新媒体倾斜,需要具体的制度设计作为支撑。
为了更好地实现数字化转型,一些媒体机构正在制定战略,统筹考虑技术应用、创造价值、组织架构以及资源整合等方面的问题,并根据自身资源禀赋,设定数字化转型项目来引领全局。第一,要考虑到数字化转型对各机构IT架构的可靠性、安全性有较高要求,需要相关技术合作伙伴共同努力。第二,传统媒体机构的组织架构比较僵化,且决策过程比较复杂,可能还会涉及组织外的各种利益相关者,需要考虑数字化转型对各方面产生的影响。第三,媒体机构的文化比较传统,使得其数字化转型更加困难,需要付出更多努力。上述三个因素是相互交织在一起的,新技术的应用通常需要改变组织架构,而组织架构的调整往往受到机构内部文化的影响。
(作者: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记协新媒体委员会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