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度中小企业发展环境评估报告》发布


发布日期:2023-02-21 09:23 信息来源:中心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中小企业发展。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发展”“营造有利于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成长的良好环境”。习近平总书记在致2022全国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大会的贺信中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为中小企业发展营造良好环境,加大对中小企业支持力度,坚定企业发展信心。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按照《中小企业促进法》和相关文件要求,2022年,中国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中心继续开展中小企业发展环境第三方评估,主要情况如下:

        一、评估工作情况

2022年度评估继续选取4个直辖市、5个计划单列市和27个省会城市,共计36个典型城市作为评估对象。以上一年数据为基础,由第三方机构独立开展评估。

一是兼顾评估稳定性和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工作新要求,优化完善评估指标体系。为保证评估工作的连贯性、持续性及可比性,2022年度指标体系整体上保持稳定。同时对标党中央、国务院有关决策部署,围绕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工作新要求以及中小企业发展所面临的外部环境新变化、新趋势和新问题,对个别指标进行优化完善。本次评估指标体系由5个一级指标,21个二级指标,38个三级指标构成。主要从“市场环境、法治环境、融资环境、创新环境和政策环境”五个维度进行评价。

二是构建多维度评估体系,不断丰富典型经验案例集。评估数据主要来自5个方面,包括地方政府部门填报,企业网上调查,实地调研及第三方穿行测试,公开统计数据,政府网站、媒体及权威机构获取数据资料。累计对3.4万多家中小企业开展问卷调查,检索了40多万条信息,拨打电话和发送邮件300多次,对10个典型城市开展调研,与200多家企业进行面对面交流。与地方有关政府部门、企业服务机构及行业协会商会深入座谈,了解参评城市围绕中小企业发展环境改善所采取的各项举措、取得的成效以及典型经验做法。

三是对比分析近三年评估数据,突出参评城市环境改善趋势。通过对多渠道获取的数据信息及近三年以来的历史数据进行综合计算、比较分析,认真研究了主要指标数据变化情况,结合宏观经济形势、各地优化发展环境举措等,对相关指标改善较明显的城市重点解读,深入分析挖掘背后原因,更直观地体现评估工作开展以来,在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优等方面所取得的成效,为参评城市进一步优化中小企业发展环境提供借鉴参考。

四是结合中小企业发展新情况新问题,调研了解助企纾困政策落实成效。近年来,国家密集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政策,帮助中小微企业纾困解难,各城市积极推动落实各项政策举措,着力解决中小微企业面临的生产经营困难。评估中通过企业座谈会及问卷调查,了解参评城市中小企业生产经营状况及发展意愿,逐项分析相关助企纾困政策的知晓落实情况及企业满意度,并收集有关意见建议。

         二、评估主要结论

(一)发展环境评估综合排名

总体来看,2022年度中小企业发展环境整体保持稳定。综合得分排名前10位的城市分别是深圳、上海、南京、广州、北京、杭州、厦门、宁波、长沙和青岛。各参评城市中小企业发展环境评估得分情况如下:

表1  2022年度中小企业发展环境评估得分情况

序号

城 市

综合得分

市场环境

法治环境

融资环境

创新环境

政策环境

1

深圳市

79.42

80.63

96.04

79.46

66.16

74.82

2

上海市

76.64

68.85

81.43

89.11

66.07

77.75

3

南京市

71.11

77.92

94.34

56.79

62.55

63.93

4

广州市

70.96

79.60

91.32

59.42

55.41

69.04

5

北京市

70.60

55.32

78.67

60.73

85.20

73.07

6

杭州市

67.31

68.65

81.20

63.18

71.20

52.31

7

厦门市

65.27

62.58

83.78

52.49

51.18

76.33

8

宁波市

58.99

65.58

73.73

63.05

45.69

46.88

9

长沙市

57.95

46.88

80.07

50.84

49.38

62.56

10

青岛市

57.50

59.03

79.70

46.70

51.07

50.98

11

天津市

57.19

55.84

76.05

41.85

66.36

45.84

12

武汉市

55.53

60.55

68.42

45.62

58.39

44.65

13

合肥市

55.19

58.10

66.32

48.91

47.19

55.42

14

成都市

51.99

55.02

65.72

47.80

50.68

40.75

15

西安市

51.82

46.34

55.79

48.96

65.35

42.68

16

重庆市

51.48

49.15

52.53

44.30

46.46

64.98

17

济南市

50.89

53.47

65.03

44.66

42.61

48.70

18

福州市

49.77

58.55

67.18

47.21

38.41

37.49

平均值

49.48

51.33

62.06

43.66

45.82

44.53

19

南昌市

45.33

56.97

53.43

37.99

46.17

32.10

20

哈尔滨市

44.70

45.64

53.40

41.18

32.57

50.69

21

长春市

44.68

51.37

54.69

32.13

37.74

47.47

22

贵阳市

44.07

46.46

59.09

31.45

40.75

42.60

23

郑州市

43.11

43.34

46.83

37.02

54.83

33.53

24

石家庄市

42.41

48.89

57.55

40.60

30.77

34.22

25

昆明市

41.01

42.31

50.95

38.41

35.44

37.95

26

呼和浩特市

40.04

43.09

52.43

39.49

35.67

29.53

27

大连市

38.80

40.83

54.55

28.99

41.32

28.29

28

沈阳市

38.62

39.33

43.84

29.93

37.97

42.01

29

南宁市

37.33

40.96

43.67

42.32

26.60

33.08

30

海口市

37.20

50.85

47.77

31.13

25.57

30.68

31

银川市

37.17

43.55

49.83

29.44

30.23

32.82

32

西宁市

33.70

31.84

55.42

26.07

23.66

31.52

33

太原市

31.73

25.25

40.83

23.21

41.44

27.92

34

乌鲁木齐市

30.70

30.93

39.51

29.81

39.81

13.45

35

兰州市

26.53

25.56

38.07

15.54

37.58

15.92

36

拉萨市

24.56

38.82

34.81

26.10

11.90

11.17

(二)参评城市发展环境基本特征

1.深化“放管服”改革取得积极成效,中小微企业数量逆势上涨。

各参评城市克服复杂严峻的国际环境的影响,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简化行政审批流程,大力推行“一网通办”,优化企业开办服务,中小企业数量保持稳步增长。据统计,截至2021年底,参评城市中小企业数量2248.18万户,占全国总数的46.8%,较2019年底(1858.46万户)年均增长率达9.99%;新注册企业数量423.28万户,占全国总数的46.8%,较2019年底(331.75万户)年均增长率达12.96%,其中32个城市新注册企业数量实现两年连续增长。

表2  各城市2021年中小企业数量有关情况

 

参评城市

全国

占比

中小企业总数

2248.18万户

4800万户

46.80%

新注册企业总数

423.28万户

905.2万户

46.80%

 

2.有利于企业创新的环境加快完善,城市间不平衡状况有所缓解。

各参评城市不断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加大资金、人才、技术等方面投入力度,推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持续践行与创新创造相适应的包容审慎监管理念,为创新型中小微企业成长营造更良好环境。近年来,大部分城市创新投入与成果产出出现明显增长,中小企业发展质量明显提升。

评估显示,各城市研发投入强度均值由2019年的2.54%提升至2021年的2.71%,30个城市投入强度连续两年上升,其中武汉、哈尔滨、深圳、海口和成都提升较快,平均每年超过0.25个百分点。各城市中小企业数字化赋能水平实现稳步提升,其中杭州、青岛、深圳、南京和成都位列前5,兰州、昆明、大连、贵阳和乌鲁木齐提升明显。

各城市创新成果加快涌现。其中,技术合同成交额均值由2019年的507.25亿元增加至2021年的721.78亿元,年均增长率近20%,31个城市成交额实现连续增长;国内专利授权数量均值由2019年的3.86万件增加至2021年的5.86万件,年均增长率超过25%,34个城市授权量实现连续增长;商标注册数量均值由2019年8.94万件增加至2021年10.25万件,年均增长率达到7%。

表3  参评城市2019—2021年创新成果比较

创新成果

技术合同成交额均值(亿元)

国内专利授权均值(万件)

商标注册均值(万件)

2019年

507.25

3.86

8.94

2020年

617.19

4.59

7.88

2021年

721.78

5.86

10.25

年均复合增长率

19.29%

25.53%

7.09%

2021年总数占全国的比例*

50.94%

47.25%

39.05%

各城市创新环境得分离散度为0.3334,城市间差距有所缩小,创新环境发展水平不平衡的问题进一步缓解。杭州、天津、南京等城市整体表现与北京、上海等头部城市不断靠近,排名靠后的城市与领先城市的距离拉近。

图1  参评城市创新环境得分离散度情况

 

3.普惠金融供给持续加大,中小企业融资满意度有所提升。

各参评城市通过设立风险补偿基金,引导更加广泛的金融资源服务实体经济发展,推动金融机构优化内部资源配置和政策安排,建立敢贷愿贷能贷会贷长效机制,提升服务小微企业的意愿、能力和可持续性。

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供给不断发力。据统计,2021年末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同比增长近25%,2021年新发放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平均利率较2020年下降近0.2个百分点**;参评城市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占人民币贷款总余额比重均值为7.2%,增速均值为26.9%。政策性融资担保效应持续释放。据统计,参评城市担保额均值由2019年的62.73亿元增加至2021年的83.84亿元,年均增长率为15.61%,23个城市实现连续增长;担保费率均值由2019年的1.56%降至2021年的1.03%,31个城市费率持续下降。各项政策措施形成合力,推动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持续缓解。问卷调查显示,对融资环境感到非常满意的企业达40.23%,感到满意的企业达42.89%,融资满意度总体比上一年有所提升。

图2  参评城市2019—2021年政策性融资担保额及担保费率均值

4.优质企业培育步伐持续加快,专精特新企业显现出更强发展韧性。

习近平总书记在致2022全国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大会的贺信中要求,着力在推动企业创新上下功夫,加强产权保护,激发涌现更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评估显示,各参评城市加快落实工信部《优质中小企业梯度培育管理暂行办法》,通过完善政策支撑体系、加强资金支持力度、不断创新培育及服务举措等,坚定支持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之路。参评城市已累计培育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超2万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量由2020年度的905家增加至目前的4,572家,占全国总数量50.8%,年均增长率高达124.77%。其中,武汉、深圳、杭州、济南和长沙5个城市增长较明显,年均增长率均超过190%。

图3  全国及参评城市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量

疫情影响下,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显示出更强的发展韧性,通过聚焦主业,精耕细作,在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据统计,全国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九成集中在制造业,2021年度营业收入同比增长超30%,增速高于规模以上中小工业企业约11个百分点;营业收入利润率超10%,比规模以上中小工业企业高约4个百分点。对参评城市开展的问卷调查显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中,47.20%的企业在未来一年有引进人才计划,67.74%的企业有创新研发计划,分别超出样本企业平均水平16和25个百分点。

5. 支持政策宣传普及不断强化,助企纾困持续落地见效。

近年来,国家密集出台了一系列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的政策,这些政策措施针对性强、覆盖面广、协同度高,切实推动解决中小微企业面临的实际困难。各参评城市积极落实各项助企纾困政策,取得积极成效。

问卷调查显示,助企纾困政策宣传普及和落地实施效果较好。约八成企业表示知道有关政策;养老失业工伤保险费缓缴、住房公积金和医保费缓缴等政策涉及面最广,近五成企业实际享受到;企业所得税增值税减免、地方“六税两费”减免、增值税留抵退税等税收政策含金量较高,近七成的企业已经获益;用水用电用气“欠费不停供”、一次性留工培训补助等政策满意度较高,已享受政策的企业中,约七成表示非常满意或满意。实地调研中,不少中小微企业期盼能够保持政策连续性,为企业创造更多休养生息的空间和时间。

图4  助企纾困政策知晓度情况

6.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工作受到高度重视,营造环境加大支持成为政府工作重点。

评估显示,自2019年评估工作开展以来,各参评城市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对照《中小企业促进法》有关要求,不断加强对优化中小企业发展环境的重视程度。

工作协调机制建设方面,太原、呼和浩特、福州、海口和拉萨等5个城市新成立促进中小企业发展领导小组,截至目前,共35个城市成立领导小组,充分发挥对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工作的组织领导和政策协调作用。一些城市持续创新工作体制机制,不断强化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组织体系,如南昌市于2021年底正式成立市、各区中小企业服务局。

财政支持方面,长沙、太原、乌鲁木齐、拉萨等4个城市在本级财政或中小企业主管部门预算中新设立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上海、合肥、厦门、长沙、贵阳、沈阳等13个城市新设立中小企业发展基金。截至目前,所有参评城市均在本级财政或中小企业主管部门预算中设立专项资金,超半数参评城市设立基金。

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方面,截至目前,参评城市共计拥有国家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488家,国家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241家,已有33个参评城市设立中小企业服务(促进)中心。

中小企业发展环境第三方评估在全国落地范围不断扩大。据统计,在全国评估工作的带动下,北京、上海、重庆、河北、山西、内蒙古、福建、湖南、四川、贵州、江西、广西、海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等17个省区市按照《中小企业促进法》要求,结合实际开展面向本地区的评估工作,覆盖全国的中小企业发展环境评估体系正逐步形成。

(三)各项一级指标评估结果

1.市场环境评估结果

市场环境由市场准入、要素保障、政务服务、市场主体、公平竞争5个二级指标构成。评估显示,深圳、广州、南京、上海、杭州得分居前5位,排名6-10的城市分别为宁波、厦门、武汉、青岛、福州。

2.法治环境评估结果

法治环境由权益救济、行政执法、司法保护3个二级指标构成。评估显示,深圳、南京、广州、厦门、上海得分居前5位,排名6-10的城市分别为杭州、长沙、青岛、北京、天津。

3.融资环境评估结果

融资环境由贷款获得、信用与担保、创业投资、融资满意度4个二级指标构成。评估显示,上海、深圳、杭州、宁波、北京得分居前5位,排名6-10的城市分别为广州、南京、厦门、长沙、西安。

4.创新环境评估结果

创新环境由创新载体、人力资源、创新投入、成果产出4个二级指标构成。评估显示,北京、杭州、天津、深圳、上海得分居前5位,排名6-10的城市分别为西安、南京、武汉、广州、郑州。

5.政策环境评估结果

政策环境由组织领导、财政支持、服务促进、企业培育、政策落实5个二级指标构成。评估显示,上海、厦门、深圳、北京、广州得分居前5位,排名6-10的城市分别为重庆、南京、长沙、合肥、杭州。

        三、参评城市优化中小企业发展环境主要经验做法

一是营造公平竞争市场环境。深圳市深化政府采购制度改革,通过推进电子化招投标、规范保证金管理等,确保中小微企业公平享受政策红利。武汉市大力推进市场主体信用修复试点,给予企业及时修复信用的机会,切实打造包容审慎监管环境。大连市推出“审批无障碍、监管不干扰”集成创新,从减低门槛、缩减流程、节省成本等方面综合发力,进一步激发企业创新创业活力。

二是构建法治化营商环境。北京市建立“12345”工作模式,通过“一个统筹机制”“双向线索排查”“三种落实手段”“四条投诉渠道”“五项法规制度”的工作模式,确保防范和化解拖欠中小企业账款专项行动工作落到实处。合肥市建立人民调解与司法确认有效对接机制,提供知识产权“一站式维权服务”,提升中小企业知识产权民事调解法律效力。武汉市建立法治化营商环境联席会议制度,用好法治绩效考核“指挥棒”,找准找实司法服务企业发展的着力点主抓手。

三是构筑普惠金融生态。厦门市设立技术创新基金实施“财政政策+金融工具”,引导金融机构信贷资金向中小微企业精准投放,以政策撬动金融资本服务中小企业。广州市打造科技型中小企业全生命周期知识产权融资模式,通过“投资基金—质押融资—证券化—上市辅导”全生命周期融资,助推知识产权金融服务效能提升。济南市推行金融辅导员制度,从金融机构及其他服务机构中选拔服务专员,实施不固定、交叉服务模式,打通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最后一公里”。

四是完善企业创新体制机制。北京市中小微企业“先使用后付费”“零门槛”使用科技成果,促进优质发明专利产业化落地提速。重庆市围绕重点产业链关键技术需求,依托高新技术产业研究院和专精特新企业发展基金,构建“总院+分院”“母基金+子基金”的中小企业育成体系。合肥市积极引进国内外高校及科研院所科技资源,共建高水平协同创新平台。银川市采用“政府+联盟+服务商+企业”模式,构建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产业生态。

五是打造人才支撑体系。杭州市出台“人才生态37条”,围绕高峰人才引育、体制机制改革等方面,提出四大工程和七大计划,积极打造人才高地。南宁市建立全国首个“智慧人才”一体化服务平台,实现跨部门数据共享、业务协同,实现流程自转人才“一次不用跑”。天津市深化民营企业职称评审“直通车”机制,针对上市培育重点企业推出“科创企业评职称”专项服务,有效提升企业创新实力和市场竞争力。

六是精准服务专精特新企业。宁波市搭建“甬商产学研服务平台”,整合优质资源推出“定制服务”,打通专精特新企业产学研协同创新链条。青岛市构建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生态,通过“链主”企业行、标杆企业行、高校院所行等对接活动,解决合作“中梗阻”问题,推动专精特新企业卡位入链。天津市建立“专精特新板”,对入板企业提供分层服务,持续加大优质中小企业对接资本市场工作力度。

七是完善中小企业服务体系。深圳市成立市企业服务工作领导小组,重点打造全市“群服务”和“云服务”工作架构。长春市强化顶层谋划,全力构建1个市级总群、9大行业群、17个属地群的“1+9+17”“三位一体”微信服务群矩阵,对中小企业提出问题做到“秒接”“秒应”。南京市建设“质量小站”,遵循占地小、投入少、作用大、就近就便原则,集成质量全要素资源对中小微企业“一站式”服务。

八是强化惠企政策直通尽享。青岛市建设“青岛政策通”平台,实现“一口发布、一口解读、一口兑现、一口服务、一口评价”,打造便捷高效的政策兑现“直通车”。南京市搭建“宁企通”平台,实现惠企事项综合受理、精准推送,市区联动、协同审批,推动政策“直通、直达”和企业“直感、直享”。上海市探索打造“以数治税”优化服务企业新模式,持续提升数据共享共用共治效能,确保各类税收优惠落实到位。

此外,评估中也发现,部分地区在优化中小企业发展环境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主要包括促进激发中小企业活力的工作力度不足,企业成本负担依然较重,政务服务能力水平需进一步提升,知识产权运用及保护能力偏弱,数字化转型支持政策和服务效果有待增强等。

*全国总数分别参考自科技部火炬中心统计数据、国家知识产权局统计数据

**数据来源:中国银保监会统计数据


来源:中国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中心